頭七誰要參加?完整指南:儀式解析、參與者角色與禁忌,一次搞懂!

頭七誰要參加?完整指南:儀式解析、參與者角色與禁忌,一次搞懂!

「頭七誰要參加?」這個問題,是許多面臨親人過世的家庭最先浮現的疑問。根據傳統習俗,頭七這天是逝者過世後的第一個重要祭祀日,相傳這天亡者的靈魂會回家探望親人。因此, 頭七法會主要是以直系親屬為主,包含兒子(孝男)通常擔任主祭者,女兒也必須參與,孫子、外孫等近親也應盡可能出席。您的參與,是對逝者最深切的追思與懷念。

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儀式,更是家族成員共同緬懷逝者的時刻。在法會上,親屬們會一同誦經、祭拜,準備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,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不捨。儀式中,家屬的角色各有不同,但都代表著家族對逝者的愛與尊重。更詳細的參與者角色分析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。

作為一位深耕殯葬產業多年的禮儀師,我經常被問到:「朋友可以參加頭七法會嗎?」「頭七的流程有哪些?」。其實,頭七的重點在於家屬的虔誠心意,儀式本身是為了讓生者安心,並將對逝者的思念傳達出去。若您對殯葬規劃、生命禮儀有任何疑問,或者有特殊需求,TinTin陪你走 隨時提供協助。我們擁有多年實務經驗,擅長協助家屬處理告別儀式細節、客製化儀式設計,以及政府補助與後續行政流程,提供清楚、節省且安心的解決方案。 歡迎加入我的LINE@ 諮詢,讓我陪伴您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: https://line.me/R/ti/p/@118lnfzy

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(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)

  1. 直系親屬必參加: 頭七法會主要由亡者的直系親屬參加,包括父母、配偶、子女等。他們的參與不僅是對亡者的追思,更能體現家族的倫理與情感。家屬應提前準備祭品和其他儀式細節,確保流程順利進行。
  2. 了解祭品選擇與禁忌: 在準備頭七法會時,務必了解常見的祭品選擇,如糕點、水果及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。此外,注意避免不吉利的祭品,確保所準備的供品能夠表達對逝者的尊敬。
  3. 鼓勵家族成員共同參與: 除了直系親屬,其他近親如孫子、外孫、兄弟姐妹等也應該盡量參加,這不僅增強家庭的凝聚力,也能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提供互相支持與慰藉。充分的參與能讓整個儀式更具意義。

頭七:與逝者重聚的首要時刻

在台灣的傳統喪葬習俗中,「頭七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。指的是亡者過世後的第七天,這一天被認為是逝者的靈魂會返回家中探望親人的日子。因此,家屬會舉行莊嚴的「頭七法會」,又稱「做頭七」,以表達對亡者的追思與敬意,並祈求亡者在前往來世的路上能夠平安順遂。而「做七」指的是從頭七開始,每七天進行一次祭祀,總共進行七次,一直到「滿七」為止。頭七作為「做七」的起始,在整個喪葬儀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關於這點,TinTin 陪你走,一位深耕殯葬產業多年的台灣專業禮儀師,長期陪伴家屬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,致力於推廣有溫度、有尊嚴的告別儀式。若讀者對殯葬規劃、生命禮儀或特殊需求服務有更多疑問,可以參考 TinTin 陪你走 的專業建議。TinTin陪你走擁有多年的殯葬實務經驗,擅長協助家屬處理告別儀式細節、客製化儀式設計,以及政府補助與後續行政流程,提供清楚、節省且安心的解決方案。若需要進一步諮詢,免費資訊可以加入LINE@ TinTin陪你走LINE@

那麼,頭七法會究竟有哪些人應該參加呢? 參與者的身分與角色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?這不僅是許多喪家心中的疑問,也關係著家族情感的凝聚與對傳統文化的尊重。以下將詳細解析頭七法會的參與者,讓您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:

直系親屬:血濃於水的連結

直系親屬在頭七法會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,這是因為他們與亡者有著最直接的血緣關係,參與儀式不僅是對亡者的追思,也是家族倫理的體現。以下是直系親屬中各個角色的分析:

  • 孝男/孝女: 作為主要的祭祀者,孝男(兒子)或孝女(女兒)通常需要負責主持祭祀儀式,準備祭品、誦經、燒紙錢等。他們是儀式中的核心人物,代表著家族對亡者的敬意與思念。在心理層面上,參與頭七法會也是他們面對喪親之痛、尋求慰藉的重要途徑。需要準備的事項包含確認法會時間地點、準備亡者牌位、準備祭品(如三牲、水果、糕點等)、準備紙錢、安排誦經法師等。
  • 父母、配偶、子女: 作為最親近的家人,父母配偶子女必須參與頭七法會,共同為亡者祈福。在傳統觀念中,他們的參與能夠讓亡者感受到家人的愛與關懷,安心地前往來世。不同地區的習俗可能存在差異,例如在某些客家地區,女兒在頭七法會中可能扮演重要的祭祀角色。

其他親屬:家族的凝聚與支持

除了直系親屬外,其他親屬的參與也能夠展現家族的凝聚力,並給予喪家更多的支持與慰藉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親屬角色:

  • 孫子/外孫: 他們的參與代表著家族的延續,也是對亡者的追思。孫子和外孫可以負責一些較為輕鬆的事務,例如搬運祭品、協助場地佈置等。
  • 女婿/媳婦: 女婿應盡可能陪伴妻子參與頭七法會,以示對亡者的尊重,並給予妻子支持。媳婦在家族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參與祭祀是表達孝道的方式。
  • 兄弟姐妹、叔伯、姑婆等: 近親的參與能夠強化家族的連結,讓喪家感受到家族的支持與溫暖。他們可以一同誦經、祭拜,並在儀式後給予喪家安慰。

總之,頭七法會的參與者以亡者的直系親屬為主,其他親屬也應盡可能參與,共同為亡者祈福,並給予喪家支持。透過莊嚴的儀式,家族成員能夠表達對亡者的追思與敬意,並在彼此扶持中度過悲傷的時刻。

頭七該準備什麼?祭拜供品、時間與禁忌完整解析

頭七是逝者往生後的第一個重要祭日,家屬通常會準備豐盛的供品,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敬意。那麼,頭七到底該準備些什麼呢?以下將詳細說明頭七祭拜的供品、時間點與相關禁忌,讓您一次搞懂:

頭七祭拜時間點

  • 入宅時間: 頭七當天子時(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)從窗戶、煙囪等處進入家中(現代住宅多由大門進入)。
  • 離開時間: 頭七當天亥時(晚上九點至十一點)由房門離開。

頭七祭拜供品準備

  • 豐盛菜餚: 家中後人可在頭七當天準備豐盛的供品,葷素搭配皆可,菜色種類越多越好,以感謝四位鬼差,避免其為難或打壓逝者。
  • 逝者喜好: 供品中可準備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,讓逝者在前往另一個世界的路上也能享用。
  • 禁忌食材: 貢品中務必避免出現牛肉、馬肉和狗肉。
  • 清水與五穀糧: 於頭七當天子時,在孝房(靈堂)或家門口擺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。
    • 清水: 象徵洗去逝者身上的塵埃,消災解厄,讓逝者安心上路。
    • 五穀糧: 具有避免煞氣、防治犯呼、辟邪驅黴的含義。

頭七祭拜流程

  • 擺放供品: 將準備好的菜餚、逝者喜愛的食物、清水與五穀糧依序擺放於祭拜地點。
  • 焚燒紙錢: 頭七當晚亥時撤下的供品,連同紙錢、銀票等,可於十字路口焚化。焚燒時務必注意安全,並避免焚燒過多造成環境污染。
  • 清理: 次日清晨,將清水灑在門口即可,五穀糧則丟棄於長流水處(如河邊)。

頭七祭拜注意事項

  • 量力而為: 供品準備豐盛與否,應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,心意最重要。
  • 保持肅穆: 祭拜過程中,應保持肅穆莊重,表達對逝者的尊重與懷念。
  • 各地習俗差異: 各地區的頭七習俗可能略有不同,可向當地長輩或禮儀師請教。

透過以上詳細的說明,相信您對於頭七祭拜該準備什麼、如何進行,有了更清楚的了解。頭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儀式,更是家屬表達對逝者思念與祝福的時刻。若您對於殯葬規劃、生命禮儀或特殊需求服務有更多疑問,歡迎諮詢深耕殯葬產業多年的台灣專業禮儀師TinTin,TinTin長期陪伴家屬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,致力於推廣有溫度、有尊嚴的告別儀式。TinTin陪你走擁有多年的殯葬實務經驗,擅長協助家屬處理告別儀式細節、客製化儀式設計,以及政府補助與後續行政流程,提供清楚、節省且安心的解決方案。若需要進一步諮詢,免費資訊可以加入LINE@ TinTin陪你走

頭七誰要參加?完整指南:儀式解析、參與者角色與禁忌,一次搞懂!

頭七誰要參加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頭七祭拜準備:供品、時間與注意事項

頭七是逝者過世後的第一個重要祭日,家屬通常會準備豐盛的供品,祈求逝者在陰間能夠安穩順遂。那麼,頭七究竟該準備些什麼呢?以下將詳細說明:

一、供品準備

  • 飯菜:最重要的是為逝者準備豐盛的飯菜,如同生前一般。菜色通常準備六碗或十二碗,包含逝者生前愛吃的食物,例如米飯、肉類、蔬菜和湯品。
  • 水果:準備三或五種水果,選擇當季新鮮的水果即可。避免使用釋迦,因為其外型類似釋迦牟尼佛的頭部,被認為對逝者不敬。
  • 糕餅:準備一些糕餅類的點心,例如麵包、餅乾、蛋糕等,讓逝者享用。
  • 茶酒:準備茶和酒,讓逝者在享用飯菜時可以搭配飲用。
  • 盥洗用品:準備臉盆、毛巾、牙刷、牙膏等盥洗用品,讓逝者可以梳洗。
  • 紙錢:準備大量的紙錢,例如往生錢、庫錢、銀紙等,讓逝者在陰間有錢可用。不同地區或宗派對於紙錢種類可能有所不同,可諮詢葬儀社或長輩。
  • 香和蠟燭:祭拜時需點燃香和蠟燭,以示對逝者的敬意。

二、祭拜時間

傳統上認為,逝者的魂魄會在頭七當天的特定時間返回家中。因此,家屬通常會在下午或傍晚時分進行祭拜。祭拜時間的具體時辰,可以請教葬儀社或參考農民曆。有些地區的習俗是在頭七的前一天晚上子時(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)祭拜,稱為「偷頭七」。

三、注意事項

  • 迴避:祭拜時,家屬應盡量迴避,避免被逝者的魂魄看見。可以躲在房間裡或蓋上棉被。
  • 孕婦和嬰兒:孕婦和嬰兒的體質較弱,容易受到陰氣干擾,應避免參加頭七的祭拜儀式
  • 保持肅穆:祭拜時應保持肅穆的態度,避免嬉笑打鬧或說不敬的話。
  • 早點休息:祭拜結束後,家屬應盡早休息,讓逝者安心離去。
  • 其他禁忌: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,可能還有其他的禁忌。可以向長輩或葬儀社請教,以確保祭拜儀式順利進行。

四、關於壽衣與壽棺

在傳統習俗中,若家中長輩年滿五十歲,晚輩便會開始為其準備後事,例如製作壽衣、準備壽棺、修繕墳墓等,這被視為一種孝順的表現。壽衣的準備通常會選擇具有吉祥寓意的款式和顏色,壽棺則象徵著逝者最終的歸宿。然而,現代社會對於生死觀念有所轉變,對於壽衣和壽棺的準備也較為彈性。許多人會選擇在逝者過世後,再由葬儀社協助處理相關事宜。若想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,可以參考各家葬儀社的網站,例如臺北市殯葬管理處,上面有關於喪葬禮儀的詳細說明。

提醒您: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實際的準備事宜仍應尊重逝者的意願和家屬的共識。在面對親人離世的悲痛時刻,尋求專業的葬儀社協助,能夠讓您更安心地處理後事,並給予逝者最誠摯的祝福。

頭七祭拜準備:供品、時間與注意事項
項目 內容 注意事項
供品準備
  • 飯菜:豐盛的飯菜(六碗或十二碗),包含逝者生前愛吃的食物。
  • 水果:三或五種當季新鮮水果(避免釋迦)。
  • 糕餅:麵包、餅乾、蛋糕等點心。
  • 茶酒:茶和酒。
  • 盥洗用品:臉盆、毛巾、牙刷、牙膏等。
  • 紙錢:大量的紙錢(往生錢、庫錢、銀紙等)。
  • 香和蠟燭:祭拜時需點燃。
不同地區或宗派對於紙錢種類可能有所不同,可諮詢葬儀社或長輩。
祭拜時間 下午或傍晚時分,或頭七的前一天晚上子時(「偷頭七」)。 具體時辰可請教葬儀社或參考農民曆。
注意事項
  • 迴避:祭拜時,家屬應盡量迴避。
  • 孕婦和嬰兒:應避免參加。
  • 保持肅穆:避免嬉笑打鬧或說不敬的話。
  • 早點休息:祭拜結束後,家屬應盡早休息。
  • 其他禁忌: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,可能還有其他的禁忌。
向長輩或葬儀社請教,以確保祭拜儀式順利進行。
關於壽衣與壽棺 若家中長輩年滿五十歲,晚輩便會開始為其準備後事,例如製作壽衣、準備壽棺、修繕墳墓等。 現代社會對於生死觀念有所轉變,對於壽衣和壽棺的準備也較為彈性。若想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,可以參考各家葬儀社的網站。

頭七誰要參加?家人一定要全部到嗎?

「李教授,頭七一定要全部家人到場嗎?」這是許多人在面對親人過世時會產生的疑問。在傳統習俗中,頭七被認為是逝者靈魂返家的日子,家人齊聚一堂,是為了讓逝者見親人最後一面。然而,在現代社會,由於工作、學業、交通等因素,要讓所有家人都到場變得越來越困難。那麼,頭七究竟該由哪些人參加?家人是否必須全部到場呢?

頭七儀式中,誰應該參與?

一般來說,與逝者有血緣關係的親屬,如配偶、子女、孫子女,以及兄弟姊妹、姪甥等,都應該盡可能參與頭七儀式。這是因為頭七被視為逝者靈魂返家的重要時刻,親人的陪伴能讓逝者感到慰藉,也能讓生者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之情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參與者角色:

  • 直系親屬:配偶、子女是頭七儀式中最重要的參與者,他們與逝者的關係最為密切,因此有義務出席。
  • 旁系親屬:兄弟姊妹、姪甥等旁系親屬也應盡可能參與,以示對逝者的尊重與懷念。
  • 其他親屬: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姻親等親屬,可視情況彈性決定是否參與。

朋友或非親屬關係的人,除非與逝者有極深厚的交情,否則通常不一定需要參加。

家人一定要全部到場嗎?現代社會的考量

傳統上,頭七會要求所有家人到場,但現代社會生活步調快速,許多家庭成員可能因為工作、學業或居住地等因素,難以趕回。在這種情況下,是否一定要堅持「家人全部到場」呢?

李教授建議:心意比形式更重要。如果家人能夠齊聚一堂,當然是最好的。但如果真的有困難,可以考慮以下替代方案:

  • 視訊參與:透過視訊連線,讓無法到場的家人也能參與儀式,表達對逝者的思念。
  • 線上追思:在線上平台撰寫追思文,分享對逝者的回憶與祝福。
  • 委託親友:委託其他親友代為參與儀式,表達自己的心意。
  • 擇日祭拜:若無法在頭七當天到場,可選擇其他日期祭拜,同樣能表達對逝者的追思。

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明白頭七的本質是「告別」與「追思」。無論採取何種形式,只要能表達對逝者的愛與尊重,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。

孕婦、嬰兒、身體不適者可以參加嗎?

對於孕婦、嬰兒或身體不適者是否適合參加頭七儀式,各地的習俗與觀念可能有所不同。有些傳統觀念認為,孕婦參與喪葬儀式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,因此建議避免參加。然而,現代社會對於這些禁忌的看法較為開放,如果孕婦身體狀況允許,且家人沒有特別反對,是可以參加頭七儀式的。不過,建議孕婦在儀式過程中多加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對於嬰兒,由於抵抗力較弱,且容易受到環境影響,因此建議盡量避免帶嬰兒參加。如果必須參加,應注意保暖,並避免讓嬰兒長時間待在人多擁擠的場所。

至於身體不適者,應視自身狀況決定是否參加。如果身體狀況不佳,建議在家休息,透過其他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思念即可。

您可以參考相關的線上資源,例如德恩禮儀有限公司網站,以了解更多關於頭七的資訊。

頭七誰要參加?參與者的角色與意義

「頭七」是華人喪葬習俗中一個重要的儀式,但究竟誰應該參加?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答案,因為參與者通常取決於家屬的意願與逝者的關係以及地方習俗。然而,瞭解不同參與者的角色與意義,可以幫助你更明智地做出決定,並給予逝者和家屬最大的支持。

核心家屬:責無旁貸的參與者

直系親屬,尤其是配偶子女父母,通常是頭七儀式中最重要的參與者。他們的角色不僅是表達哀思,更是承擔起為逝者祈福的責任。在傳統習俗中,兒子(孝男)往往是頭七的主祭者,負責準備祭品和主持儀式。而其他核心家屬成員,如媳婦女兒(孝女)等,也會積極參與,協助完成各項事宜。台灣仁本服務集團官方網站指出,頭七是由兒子(孝男)負責準備,並作為主祭。他們的參與,代表著對逝者最直接、最深切的愛與不捨。

旁系親屬:支持與陪伴的力量

除了核心家屬,兄弟姐妹叔伯阿姨堂表親等旁系親屬,也是頭七儀式中重要的支持力量。他們的參與,不僅能分擔家屬的悲傷,也能共同緬懷逝者的音容笑貌。在傳統習俗中,不同的「七」往往由不同的親屬負責籌辦,例如二七媳婦負責,三七女兒(孝女)負責。這種分工,體現了家族成員共同承擔責任、互相扶持的精神。台灣仁本服務集團官方網站的資料也顯示,各個「七」的籌辦親屬有所不同,例如四七由姪女負責,五七由孫女、姪女負責,六七由姪孫女、曾孫女負責。旁系親屬的參與,讓家屬感受到來自家族的溫暖與支持,幫助他們度過悲傷的時刻。

朋友與其他關係:心意與尊重

至於朋友同事鄰居等非親屬關係者,是否應該參加頭七,則是一個更具彈性的問題。一般而言,晶品禮儀公司指出,頭七主要是家屬親眷為往生親人祈福祝禱,由孝男主祭,因此非血緣關係的朋友參與的話意義不大。然而,若與逝者或家屬關係密切,想要表達關心與慰問,可以考慮以下方式:

  • 致送花圈、花籃或奠儀: 這是表達哀悼之意最常見的方式。
  • 前往靈堂弔唁: 在家屬方便的時間,前往靈堂上香致意,給予家屬支持。
  • 提供實質協助: 主動詢問家屬是否需要幫忙,例如採買物品、接送親友等。
  • 在告別式上表達追思: 若無法參加頭七,可在告別式上向逝者致意。

重要的是,尊重家屬的意願,並以真誠的心表達對逝者的懷念。即使無法親自參與頭七儀式,也能透過其他方式,給予家屬溫暖與支持。

特殊情況:禁忌與考量

在某些特殊情況下,有些人可能不適合參加頭七儀式。例如:

  • 孕婦: 傳統習俗認為,孕婦參加喪禮可能會動到胎氣,影響自身和胎兒的健康。若孕婦想要表達心意,可以請家人代為參加,或在家中為逝者祈福。但德恩禮儀有限公司指出,事實上並無孕婦不能參與頭七的習俗,如身體不適合跪拜以站姿雙手合十取代即可。
  • 月子中的婦女: 同樣基於健康的考量,產後坐月子的婦女也應避免參加喪禮。
  • 重病患者: 身體虛弱者容易受到喪禮的負面影響,應盡量避免參加。
  • 與逝者生肖相沖者: 某些傳統習俗認為,生肖相沖者參加喪禮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。

此外,若個人對喪葬儀式感到不適或恐懼,也應尊重自己的感受,避免勉強參加。重要的是,以自己感到舒適的方式,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意。

現代觀點:心意重於形式

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們對喪葬習俗的看法也越來越多元。在現代社會,許多人認為心意比形式更重要。即使無法親自參加頭七儀式,只要心中對逝者懷有真誠的敬意與思念,就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。重要的是,以尊重逝者和家屬的方式,給予他們支持與關懷。同時,也要了解台灣光華雜誌的觀點,在現代喪禮中,往往出殯完畢,喪家、來賓便大擺宴席以慰生者辛勞,宴席花費與婚禮不相上下。

頭七誰要參加結論

究竟頭七誰要參加?相信讀完這篇文章,您心中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答案。頭七法會不僅是一個追思逝者的重要儀式,也是家族成員凝聚情感的時刻。參與者不限於特定人士,而是取決於與逝者的親疏關係、家屬的意願,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。更重要的是,無論採取何種形式,表達對逝者的真誠心意才是核心。

在準備頭七的過程中,家屬往往需要處理許多繁瑣的事宜。從祭品的準備、儀式的流程,到參與者的安排,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對逝者的思念與不捨。如果您對於逝者是否會回家感到好奇,或許可以參考這篇怎麼知道往生者回來,或許能得到一些慰藉。而對於要燒給逝者的紙紮衣物數量,可以參考折給往生者的衣服數量,避免準備過多或不足。

作為一位深耕殯葬產業多年的禮儀師,我始終相信,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與紀念。頭七法會不僅是傳統習俗的傳承,更是家屬表達愛與思念的重要途徑。若您在殯葬規劃、生命禮儀方面有任何疑問,或是有特殊需求,TinTin陪你走 隨時提供協助。我們擁有多年實務經驗,擅長協助家屬處理告別儀式細節、客製化儀式設計,以及政府補助與後續行政流程,提供清楚、節省且安心的解決方案。歡迎加入我的LINE@ 諮詢,讓我陪伴您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: TinTin陪你走LINE@

頭七誰要參加 常見問題快速FAQ

Q1:頭七一定要所有家人都到場嗎?如果家人無法到場怎麼辦?

傳統上,頭七會希望所有家人到場,讓逝者見親人最後一面。但在現代社會,由於工作、學業、交通等因素,要讓所有家人都到場變得越來越困難。心意比形式更重要。如果家人能夠齊聚一堂,當然是最好的。但如果真的有困難,可以考慮視訊參與、線上追思、委託親友代為參與儀式,或擇日祭拜等替代方案。最重要的是,能表達對逝者的愛與尊重。

Q2:朋友可以參加頭七法會嗎?

頭七法會主要是以家屬親眷為往生者祈福祝禱的儀式。與逝者或家屬關係密切的朋友,想要表達關心與慰問,可以考慮致送花圈、花籃或奠儀,或前往靈堂弔唁等方式,給予家屬支持。但重點在於尊重家屬的意願。

Q3:孕婦、嬰兒、身體不適者可以參加頭七嗎?

對於孕婦、嬰兒或身體不適者是否適合參加頭七儀式,各地的習俗與觀念可能有所不同。有些傳統觀念認為,孕婦參加喪葬儀式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,因此建議避免參加。若孕婦身體狀況允許,且家人沒有特別反對,是可以參加頭七儀式的,但建議在儀式過程中多加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嬰兒由於抵抗力較弱,建議盡量避免帶嬰兒參加。至於身體不適者,應視自身狀況決定是否參加。

個人頭像照片

By TinTin

我是 TinTin,一位深耕殯葬產業多年的台灣專業禮儀師。從業以來,我陪伴過無數家庭走過至親離世的艱難時刻,始終堅持:每一場告別,都值得被尊重、被理解、被溫柔以待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